
Risk or Vision? Automakers Race to Capture the Next Intelligent Frontier
跨界冒险还是战略远见?全球车企争夺智能化新赛道 在全球汽车产业加速迈向智能化与软件定义时代之际,一股跨界探索的潮流正在迅速重塑竞争格局。包括小鹏、特斯拉、小米、蔚来等在内的新兴车企,正从汽车制造延伸至机器人、飞行汽车、智能家居乃至太空科技,引发全球市场的持续关注。这一趋势并非“心血来潮”,而是基于对技术演进、产业结构变化以及资本逻辑的前瞻判断。 对于新势力而言,跨界的首要目标是构筑智能化核心技术壁垒。小鹏在工厂场景中测试人形机器人,特斯拉推动Dojo超算训练自动驾驶模型并计划让Optimus参与未来太空任务,而小米则通过HyperOS打造“人车家全生态”。这些探索旨在强化 AI 能力、提升多场景协同,并在激烈竞争中形成差异化优势。此外,跨界也是寻找增长第二曲线的重要路径。在盈利压力与市场饱和的现实下,布局软件订阅、能源服务和未来出行生态,有助于分散风险并提升企业估值的科技属性。 相比之下,传统车企则保持更强的“专注性”。宝马持续深耕驾驶体验与底盘工程,奔驰强化豪华舒适性,大众以渐进式方式推进软件与智能化转型。它们在硬件工艺、安全验证与供应链管理方面拥有深厚积累,因此更倾向于围绕主业进行稳健延伸,如吉利通过低轨卫星服务车联网、宝马以AI优化个性化驾驶体验等。这类布局旨在巩固现有护城河,降低组织转型风险。 然而,跨界并非没有代价。资源投入巨大导致财务压力上升,跨行业管理提升了复杂度,而诸如飞行汽车、Robotaxi等技术的商业化周期仍高度不确定。更关键的是,若跨界投入削弱了在汽车安全与质量方面的资源配置,可能动摇品牌根基,带来长期风险。 在行业智能化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只造车”可能反而成为潜在风险。那些能够将跨界技术有效反哺汽车主业、并构建起可持续商业模式的企业,或将成为未来移动科技领域的主导力量;反之,跨界无度且缺乏战略节奏的品牌,则可能在激烈竞争中失去立足之地。 As the global automotive industry moves rapidly toward intelligent, software-defined mobility, cross-industry expansion has emerged as a defining trend reshaping competitive dynamics. Newcomers such as XPeng, Tesla, Xiaomi, and NIO are extending their reach from vehicle manufacturing into robotics, aerial mobility, smart-home ecosystems, and even space technologies—draw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