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8 月 14 日

洞察力

2024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海外拓展洞察报告

2024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洞察报告 May 30, 2024 高力国际 Colliers 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处于全球化3.0阶段,由“产品出海”迈向“品牌出海”,并通过“产能出海+产业链出海”实现全球布局。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在近年快速增长,已从以亚非欠发达国家为主的燃油车出口,转向打入欧洲、澳洲等高势能市场。面对欧美贸易壁垒和运力限制,海外投资建厂成为趋势,泰国、中东欧、墨西哥和巴西等地成为主要产能布局中心,带动配套零部件企业同步出海。 区域市场呈多极化格局:欧洲市场渗透率高且供给短缺,东南亚市场潜力大且政策友好,拉美市场提供税收优惠并具增长空间,墨西哥凭借地缘与贸易优势成为辐射南北美的制造基地。各国政策导向影响明显,发达国家多以本土化生产和补贴限制保护产业,发展中国家则通过税收减免和补贴吸引投资。 出海挑战包括政治与政策不确定性、合规与监管风险、ESG与可持续要求、文化消费偏好差异以及基础设施不足。企业需在投资布局中关注法律、税务、环保、数据安全等多方面合规管理,优化产品以适应不同气候与使用习惯,并加强充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以稳固海外市场地位。 China’s NEV industry has entered the Globalization 3.0 phase, shifting from “product export” to “brand export,” and is advancing through a “capacity + supply chain” global expansion model. NEV exports have surged in recent years, evolving from ICE vehicle shipments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penetrating high-potential […]

洞察力

2024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全球竞争力及各国进口贸易法规的影响白皮书

2024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全球竞争力分析与各国进口贸易法规影响白皮书 January 14, 2025 特易资讯 TOPEASE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实现高速增长,2023年产销分别达到958.7万辆和949.5万辆,全球市场占有率达31.6%,在国际市场展现出强劲竞争力。2021年至2023年,新能源汽车出口额增长285%,2024年1-8月出口额达316.2亿美元,其中纯电动乘用车占比70.9%,主要出口至欧洲(占43%)和亚洲(占31%),比利时、英国、澳大利亚、巴西等国为重点市场。同期出口交易次数为53,044次,呈波动上升趋势。 零部件出口方面,2021年至2023年锂离子蓄电池出口额增长128.5%,2024年1-8月达383.9亿美元,主要销往美国、德国和越南;电机及电控系统出口额2024年同期达67.9亿美元,主要市场为美国、德国和中国香港。在各国进口法规影响方面,美国上调关税并取消补贴,显著增加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的出口成本;欧盟实施电池环保法规并征收临时反补贴税,提高合规和关税成本;印度通过关税减免吸引投资建厂,但本地化要求严格;泰国和越南虽提供政策支持,但双认证和复杂审核程序增加了合规负担。 整体来看,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在全球具备显著竞争力,但需应对主要市场的政策壁垒与贸易挑战。 近年来、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2023 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将分别达到 958.7 万辆和 949.5 万辆。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增长,2023 年产销量分别达到 958.7 万辆和 949.5 万辆,占全球市场份额的 31.6%,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2021 年至 2023 年,新能源汽车出口额增长

洞察力

2024 中国新能源汽车 “走出去 ”十大趋势--出口环境逆境下的 "新四大转变

2024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十大趋势洞察--逆势出口环境下的 “新四化”April 29, 2024 霞光智库 ShineGlobal 2023年,在全球经济下行、欧美市场持续施压以及地缘政治风险等多重挑战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依然保持强劲增长,出口量达176.1万辆,同比增长49.6%,带动中国汽车出口总量首次超越日本,位居全球第一。中央及地方政府密集出台政策,从国际化经营能力建设、物流体系完善、金融支持优化、贸易环境营造及风险防范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保障,为新能源汽车出海创造有利条件。欧美市场通过贸易保护、低碳法规与补贴限制等措施,抑制中国车企进入;而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则加速推进电动化转型,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出台顶层规划及税收优惠政策吸引投资,越南、菲律宾等也在积极筹备相关战略。中国车企在全球范围加速布局生产和销售网络,从整车出口逐步向海外建厂、本地化运营转型,以应对不同市场的政策与需求差异。报告总结出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的 “新四化 ”趋势:差异化方面,企业通过 “本地建厂+品牌直营 ”模式和中端价位纯电产品打开市场,欧洲与东南亚成为核心出口地;本地化方面,海外建厂和零部件产业链协同出海日益普遍,对国际化与本地人才的需求快速增长;服务化方面,全球充电设施缺口带来市场机会,渠道管理趋向直营与经销的统一管控,后市场服务本土化需求不断提升;合规化方面,海外合规风险加剧,数据保护、质量标准与知识产权成为重点应对领域。总体来看,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加速实现生产、服务与合规全链条的海外布局,以差异化竞争与本土化运营提升全球竞争力。尽管全球经济不景气尽管全球经济低迷,欧美经济持续承压,2023 年地缘政治风险上升,但中国新能源汽车仍保持强劲增长。出口量达到 176.1 万辆,同比增长 49.6%,帮助中国汽车出口总量首次超过日本。

生态学

固态电池商业化加速,释放新的投资机会

固态电池产业化提速,产业链迎多重利好 随着技术持续突破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Wind数据显示,自6月20日以来,固态电池概念指数累计上涨10.36%。29%,创年内新高,豪鹏科技、有研新材等多家企业涨幅明显。 目前,宁德时代、国轩高科、欣旺达等头部企业已推动产线建设与产品发布,预计2027年迎来小批量量产,2030年实现大规模装车。宝马、奔驰等海外车企也在加快测试节奏,强化技术合作。机构普遍认为,材料和设备环节将成为最先受益的投资重点,尤其是在高性能材料降本方面。 电解液、负极材料、铜箔等细分领域因其在半/全固态电池中的核心地位,受到市场重点关注。 在电动化浪潮与全球政策双重驱动下,固态电池有望加速 “上车”,成为新能源汽车新一轮技术革命的重要引擎。固态电池技术在利好政策和全行业投资的推动下发展迅速。据 Wind 统计,自 6 月 20 日以来,固态电池指数已飙升 10.36%。7 月 10 日,士兰科技的股价飙升 18.29%,创下今年以来的新高,豪鹏科技、格林美等其他主要企业也取得了稳健的涨幅。.

生态学

中国的目标是到 2027 年建成 10 万个大功率电动汽车充电器,加速基础设施升级换代

10万台大功率充电桩启动建设,新能源基础设施进入加速期 近日,中国发展改革委、中国能源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大功率充电设施科学规划建设的通知》,提出到2027年底,全国大功率充电设施力争突破10万台,推动新能源汽车补能网络迈入提质升级新阶段。通知强调,以高速公路服务区、公交物流枢纽、中重型货运为重点场景,率先对节假日利用率超过40%的区域进行大功率改造,单枪充电功率应达到250千瓦以上。同时明确,新能源汽车企业自建的大功率充电网络原则上应无差别向社会开放,以避免重复建设,提升行业整体效率。政策还提出加强技术创新与运营管理:鼓励采用智能运维平台,确保设备可用率不低于98%;加快核心器件国产替代与兆瓦级充电试点,加快推动 “光储充一体化 ”和 “车网互动 ”等新型模式落地。该政策被广泛认为将重塑中国充电基础设施格局,加速超充时代真正落地,充电桩概念股应声上涨,释放强烈利好信号。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三部委日前联合下发了《关于科学规划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通知》。关于推进大功率充电基础设施科学规划建设的通知》。“该政策的目标是到 2027 年部署超过 10 万个大功率电动汽车充电站,这标志着中国在电动交通升级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生态学

中国 13.6 万亿元绿色经济助力未来

清洁能源产业贡献13.6万亿,中国引领绿色未来 2024年是《巴黎协定》达成十周年,也是中国提出 “双碳 ”目标五周年。近年来,中国以技术创新驱动绿色转型,在电动汽车、太阳能、风能、氢能等领域形成领先优势,成为全球清洁能源技术的重要推动者。根据《2024 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近五成中国企业已开展或计划绿色创新,尤其是在电动汽车快充系统、智能电网、绿色氢能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多家外媒密集关注中国绿色 “黑科技 ”的全球影响力。《纽约时报》《经济学人》等报道称,中国清洁能源设备产能已占全球主导地位,助力南美、非洲、东南亚等地低碳转型。6万亿元,成为重要增长引擎。“一带一路 ”背景下,中国通过出口、电动化项目投资及绿色供应链建设,正构建一条 “绿色丝绸之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可负担、更高适配性的能源解决方案,回应其对清洁发展的迫切需求。在全球气候治理面临碎片化风险之际,中国以产业化、规模化方式将绿色创新从实验室推向全球市场,释放出强劲的发展动能,为全球汽车行业和新能源生态注入持续活力。近年来,中国以科技创新驱动绿色转型,在电动汽车、太阳能、风能、氢能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根据《2024 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将近

生态学

加强监管!中国加强对高风险车型的抽查

强化监管!中国加码抽查质量隐患车型 近日,中国工信部发布《关于组织开展2025年度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提出将加大对 “舆论关注度高”“存在较大质量安全隐患 ”等车型的抽查频率,并对违规企业依法严处。此举正值我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背景下,回应了市场对电池安全、智能辅助功能失效等问题的广泛关切。当前,“如何精准判定高风险车型 ”成为监管关键。从舆情热度到用户投诉,再到产品测试反馈,行业亟需构建多维度、动态化的质量评估体系。 建议引入ai分析、独立第三方机制和周期性质量舆情指数,建立起科学权威的判断模型。随着本轮抽检强化落地,车企将面临更高合规门槛,也将被倒逼将更多资源投入质量优化。 对外出口与全球市场拓展中,中国汽车品牌将以更强的质量信用体系赢得信任。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一项新指令,要求在2025年加强质量监督、对公众关注度高或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车型加大抽查力度。违规企业将面临严厉处罚。此举正值中国汽车工业快速增长之际。

生态学

欧盟市场进入指南:关税、审批和分销

欧洲汽车渠道入市指南:关税、认证、分销全流程 在碳中和目标驱动下,欧洲汽车市场持续收紧对进口产品的政策监管。 一、进口政策与关税规定 对于非欧盟国家进口的整车及零部件,统一征收外部关税,在首入国清关后即可自由流通,无需重复缴税。根据WTO成员身份,基本Mfn关税为整车 10%,零部件同为10%。若满足原产地规则(规则产地证明),可能通过中欧、印欧fta获得关税减免。 二、分销模式与竞争法规 欧盟《垂直协议豁免条例》允许设立选择性或独家经销网络,前提是市场份额不超过30%。 三、排放标准与新能源激励政策 根据欧盟法规,乘用车平均碳排放需在2025年前降至93。6g/km。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地普遍实施购车补贴、减免路税、建设充电基础设施等激励措施。 多国计划于 2030 年前禁止新燃油车销售,新能源汽车成为主要增长赛道。 面对监管趋严与绿色转型提速,欧洲汽车市场正从 “开放型市场 ”向 “合规型市场 ”转变。紧跟政策动态、系统评估成本结构,是企业实现欧洲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在碳中和目标的推动下,欧洲汽车市场正在加强对进口车辆和零部件的监管。 1.进口法规和关税框架 对于从非欧盟国家进口的车辆和零部件,适用统一的对外关税。一旦完成清关和关税支付

生态学

中国汽车品牌占据领先地位,市场份额再创新高

自主品牌强势领跑,中国汽车市占率再创新高 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市场延续高增长趋势,在政策引导、技术革新与战略调整的多重推动下,自主品牌市占率突破68%。 奇瑞、比亚迪、上汽、吉利、长安等头部自主品牌整体实现强劲增长,新能源车型与智能驾驶技术形成共振,推动结构优化与消费升级。政策维度上,监管趋严促使行业回归技术本源,工业和信息化部强化对 “内卷竞争 ”的整治,鼓励公平竞争与产品升级。技术层面上,Aai大模型赋能l3级自动驾驶,车机系统、续航里程及充电效率成为竞速焦点。与此同时,全球化布局加速,自主车企由出口向本地建厂转型:奇瑞欧洲基地与比亚迪泰国工厂相继投产,海外销量快速增长,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 直播营销、品牌整合、零部件重组等多元化举措也助推企业效能提升。 在 “智能化+全球化 ”的双轮驱动下,中国汽车产业正由 “制造大国 ”迈向 “智造强国”,新一轮结构重构与市场重塑正在展开。 2025年上半年、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战略调整的推动下,中国汽车市场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国产品牌占据了超过 68% 的市场份额,奇瑞、比亚迪、上汽、吉利和长安等龙头企业销量增长强劲。新能源汽车与智能驾驶技术的协同效应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