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圆灯到斜眼:车灯革命
从圆灯到“眯眯眼”:汽车灯光的审美革命 近几年,一股席卷全球汽车行业的“眼神革命”正悄然进行——越来越多车型告别了传统的“圆眼”大灯,转而采用纤细锐利的“眯眯眼”分体式灯组。从特斯拉Cybertruck的极简线条,到宝马i7的未来光环,再到小鹏、现代等品牌的贯穿式灯带,这一设计趋势已成为汽车美学的主流语言。 分体式大灯的核心逻辑在于功能分离与造型自由。设计师将上方日间行车灯(DRL)与下方主照明灯组拆分,使车辆在白天与夜间的视觉表现截然不同:白天,纤细光带形成品牌标识;夜晚,下方灯组精准照亮前路,同时避免眩光。这样的结构不仅提升了安全性,更赋予设计师前所未有的创作空间。 事实上,这股潮流并非始于今日。早在1990年代末,菲亚特与庞蒂亚克就曾尝试类似设计,然而当时的审美环境尚未准备好接受这种“未来感”。直到电动化时代来临、前格栅逐渐淡出,整洁封闭的车头为灯光设计提供了新的“画布”,分体式大灯终于迎来高光时刻。 然而,行业内部的声音也并非一边倒。现代汽车设计主管西蒙·洛斯比认为,灯条美学正逐渐陷入“视觉疲劳”。他提出,未来车灯的价值不应仅停留在造型层面,而应承担更多“沟通职能”——成为人与车、车与行人之间的情感界面。 这一观点已被部分厂商付诸实践。宝马i Vision Dee概念车的前脸由可变色LED面板构成,可根据情绪与场景变化;高合、小鹏等品牌正在探索可互动式光语系统,通过灯光表达欢迎、提醒或避让等“情绪信号”。 可以预见,下一场车灯革命或许不再只是“变窄”或“变亮”,而是让汽车真正“开口说话”。灯光,将从照明工具进化为沟通语言,成为未来智能出行的视觉入口。 In recent years, a global “headlight revolution” has quietly reshaped automotive design. The once-classic round lamps have given way to sharp, slender “squint-eye” split headlights. From Tesla’s Cybertruck and BMW’s i7 to new EVs by Hyundai and XPeng, this lighting language now defines modern automotive aesthetic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