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姓名:用户

生态学

VinFast Tops 30% of Vietnam’s October Market as Local “Semi-Monopoly” Emerges

VinFast在越南10月市占率逾三成,本土品牌“半垄断”格局成形 2025年10月,越南新车市场延续高位震荡。根据行业统计,当月新车销量为63,550辆,同比下降7%。尽管单月出现回调,今年1–10月累计销量依然达到454,647辆,同比增长5.6%,在高基数和宏观环境压力下,越南车市整体仍保持温和扩张态势。 从品牌格局看,本土车企 VinFast 持续强势领跑。10月,VinFast 销量达到20,380辆,创下品牌历史新高,占整体市场份额的32.1%,几乎相当于多家主流外资品牌销量之和。本土品牌通过贴近越南消费者使用场景、聚焦核心价格带和细分市场,正在加速重塑越南乘用车竞争版图。 传统外资品牌表现则出现明显分化。丰田以7,768辆位居第二,市占率12.2%,但销量同比下降11.1%;现代以5,260辆排名第三,同比跌幅更是达到31.1%。相较之下,福特(5,206辆,同比增长3%)和三菱(5,082辆,同比增长15.5%)逆势增长,分别位列第四、第五,在皮卡及SUV/MPV等优势细分市场展现出较强韧性。起亚(4,597辆,-25%)、马自达(2,814辆,-28.5%)、铃木(595辆,-19.5%)等品牌则持续承压,其市场份额被进一步压缩。 在车型层面,VinFast 的统治力更加突出。10月,VinFast 包揽销量排行榜前四名:VF3 以7.3%的市场份额夺得冠军,其后依次为 VF 5(7%)、全新车型 Limo Green(6.5%)以及排名第四的 Herio Green;VF 6 则位居第六名,使得前六名中有五款车型来自 VinFast。本土品牌在从入门级到中型的多个细分市场形成“多点开花”的产品矩阵,显著提升了对用户的整体吸附力。 与此同时,多款外资品牌主力车型依然展现出稳健增长势头。三菱 Xpander(+24.1%)、三菱 Xforce(+25.2%)、福特领界(Ford Territory,+21.8%)、丰田 Yaris Cross(+21.4%)均实现两位数以上的同比增长,说明在七座家用车、紧凑型 SUV 等高景气细分领域,外资品牌依然具备差异化竞争空间,并通过产品更新与配置升级巩固其在部分核心客群中的认知。 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当前越南当地汽车制造商协会(VAMA)公布的统计数据,并未系统纳入中国品牌的销量表现。包括奇瑞、比亚迪、长城等在越南投资建厂的企业,以及广汽、长安等通过当地经销商网络导入产品的品牌,其终端销售尚难以在公开数据中获得完整呈现。 展望未来,在本土龙头 VinFast “半垄断”格局逐步成形的背景下,越南乘用车市场的竞争重心,将从单纯比拼价格与单车配置,转向品牌力、本地化开发能力以及渠道与服务网络的综合对抗。对于日系、韩系及欧美品牌而言,通过更精准的产品定位、更灵活的合作模式来稳住皮卡、SUV/MPV等核心细分市场,将成为下一阶段的关键。 In October 2025, Vietnam’s new-vehicle market continued to fluctuate at a high level. According to industry data, monthly sales reached 63,550 units, down 7% year on year. Despite this correction, cumulative sales for January–October rose to 454,647 units, representing 5.6% […]

生态学

Risk or Vision? Automakers Race to Capture the Next Intelligent Frontier

跨界冒险还是战略远见?全球车企争夺智能化新赛道 在全球汽车产业加速迈向智能化与软件定义时代之际,一股跨界探索的潮流正在迅速重塑竞争格局。包括小鹏、特斯拉、小米、蔚来等在内的新兴车企,正从汽车制造延伸至机器人、飞行汽车、智能家居乃至太空科技,引发全球市场的持续关注。这一趋势并非“心血来潮”,而是基于对技术演进、产业结构变化以及资本逻辑的前瞻判断。 对于新势力而言,跨界的首要目标是构筑智能化核心技术壁垒。小鹏在工厂场景中测试人形机器人,特斯拉推动Dojo超算训练自动驾驶模型并计划让Optimus参与未来太空任务,而小米则通过HyperOS打造“人车家全生态”。这些探索旨在强化 AI 能力、提升多场景协同,并在激烈竞争中形成差异化优势。此外,跨界也是寻找增长第二曲线的重要路径。在盈利压力与市场饱和的现实下,布局软件订阅、能源服务和未来出行生态,有助于分散风险并提升企业估值的科技属性。 相比之下,传统车企则保持更强的“专注性”。宝马持续深耕驾驶体验与底盘工程,奔驰强化豪华舒适性,大众以渐进式方式推进软件与智能化转型。它们在硬件工艺、安全验证与供应链管理方面拥有深厚积累,因此更倾向于围绕主业进行稳健延伸,如吉利通过低轨卫星服务车联网、宝马以AI优化个性化驾驶体验等。这类布局旨在巩固现有护城河,降低组织转型风险。 然而,跨界并非没有代价。资源投入巨大导致财务压力上升,跨行业管理提升了复杂度,而诸如飞行汽车、Robotaxi等技术的商业化周期仍高度不确定。更关键的是,若跨界投入削弱了在汽车安全与质量方面的资源配置,可能动摇品牌根基,带来长期风险。 在行业智能化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只造车”可能反而成为潜在风险。那些能够将跨界技术有效反哺汽车主业、并构建起可持续商业模式的企业,或将成为未来移动科技领域的主导力量;反之,跨界无度且缺乏战略节奏的品牌,则可能在激烈竞争中失去立足之地。 As the global automotive industry moves rapidly toward intelligent, software-defined mobility, cross-industry expansion has emerged as a defining trend reshaping competitive dynamics. Newcomers such as XPeng, Tesla, Xiaomi, and NIO are extending their reach from vehicle manufacturing into robotics, aerial mobility, smart-home ecosystems, and even space technologies—drawing

生态学

Global EV Sales Surge by 23% in October, Led by Strong European Growth

全球电动车销量10月增长23%,欧洲市场势头强劲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Rho Motion的数据,全球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销量在2025年10月增长了23%,达到了190万辆,主要由各大市场的强劲需求驱动。中国继续稳居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占全球电动车销量的半数以上。 在地区层面,欧洲领跑电动车销量增长,尤其是德国、法国和英国的市场需求表现强劲。欧洲市场的销量同比增长了36%,达到了372,786辆。相比之下,北美市场在经历了8月和9月创纪录的销量后,销量下降了41%,主要受到7500美元税收抵免政策到期后的影响。 Rho Motion数据经理查尔斯·莱斯特表示,中国市场的电动车价格已经接近传统燃油车价格,这一因素使得中国市场的电动汽车竞争力大大提高。而在欧洲和北美,电动车的价格仍显得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销量的进一步增长。 预计到今年年底,欧洲的电动车销量仍将保持强劲,尤其是在第四季度。而中国市场也将受到税收政策调整的推动,预计将迎来强劲的增长。 According to market research firm Rho Motion, global sales of electric vehicles (EVs) and plug-in hybrid vehicles (PHEVs) rose by 23% in October to 1.9 million units, driven by strong demand across major markets. China remains the world’s largest car market, 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half of global

生态学

Luxury Car Industry Faces Winter, Porsche Profits Plunge 99%

高端车行业遭遇寒冬,保时捷利润暴跌99% 近日,保时捷发布的最新财报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经营利润仅为4000万欧元,同比暴跌99%,与去年同期的40.35亿欧元相比,几乎“失去动力”。更令人担忧的是,公司在第三季度录得9.66亿欧元的运营亏损。这一变故不仅影响了保时捷的财务状况,也反映了整个高端车市场的困境。 2025年前三季度,保时捷全球交付量为22.6万辆,同比下降约6%;利润率从去年的20%以上骤降至不足1%。尤其在中国市场,曾经被视为“增长引擎”的中国市场,2025年交付量大跌26%,直接拉低了整体业绩。供应链问题、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电动化转型的巨大投入,成为保时捷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 高端车市场的寒潮不仅限于保时捷,福布斯预测,2025年全球高端车销量将下降约5%,远高于整体汽车行业的2%降幅。全球经济下行、消费信心低迷和贸易壁垒加剧了这一局面,特别是在美国和欧洲,高端车的销量正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 根据福布斯报告,2026年高端车市场前景不容乐观,预计全球高端车销量将进一步收缩2%-4%。经济疲软、消费者信心低迷以及持续的地缘政治风险,可能导致整个市场难以复苏。 Porsche’s latest financial report reveals a drastic drop in operating profits for the first three quarters of 2025, falling to just €40 million—a 99% year-on-year decrease compared to €4.035 billion in the same period last year. Worse, the company recorded an operating loss of €966 million in Q3 2025. This

生态学

Electric Vehicle Fires Surge: Bridging the Cognitive and Technological Gap

新能源汽车起火事件频发:认知与技术鸿沟亟待跨越 今年10月,几起涉及知名品牌的电动汽车在高速行驶后发生起火事件,并迅速通过社交媒体传播,激起了公众对电动汽车安全的广泛关注。 尽管公众普遍认为电动汽车比传统燃油车更易起火,但全球的统计数据表明,电动汽车与燃油车的起火风险差异并不显著。据美国的统计数据,燃油车的起火事故数量甚至是电动汽车的数十倍。但由于电池起火的特殊性及其后果,问题的严重性也随之加剧。 为何电动汽车的起火问题引发了如此强烈的公众反应?主要是因为电池起火的机制和后果与燃油车大相径庭。电动汽车的电池包一旦发生热失控,内部化学反应几乎无法停止,且会释放大量有毒气体。特别是在封闭的停车场等空间内,起火不仅会影响车辆本身,更可能引发一系列的次生灾害。因此,尽管数据上电动汽车的起火概率并不高,但其带来的后果却更为严重。 近年来,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问题也愈发显著。尤其是在碰撞后的车门无法开启、电池包受损引发热失控等问题上,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业界正在逐步加强技术保障体系,包括电池包的结构强化、热管理技术的提升,以及智能监控系统的广泛应用。而全固态电池的研发,也被视为彻底解决电动汽车起火问题的可能突破。与传统的液态电解质电池相比,全固态电池采用不燃的固态电解质,从根本上避免了电池包起火的风险。 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问题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涉及电池设计、热管理、智能监控等多个层面。全固态电池虽然为未来提供了解决方案,但当前的安全保障依然依赖于电动汽车厂商和全球各国监管机构的共同努力。行业标准的完善、技术的创新与国际合作将成为推动电动汽车安全发展的关键。 In October this year, several electric vehicles (EVs) from well-known brands caught fire after high-speed driving incidents, quickly spreading through social media and triggering widespread public concern about the safety of electric vehicles. Despite the general public perception that EVs are more prone to fires than traditional gasoline vehicles,

生态学

Young Buyers Fall Below 10% as Car Sharing Steps In

年轻人购车占比跌破一成,共享用车加速“接盘” 在价格与使用门槛同步抬升的背景下,年轻消费者正从“买车”转向“用车”。美国18–34岁人群在今年上半年购买新车的比例已降至10%以下,而55岁及以上人群接近50%,并已连续八个季度位居首位。韩国上半年登记数据显示,20—30岁消费者合计仅占约四分之一、创十年新低;其中20代仅购入29,066辆,占同期本地新车总销量的5.7%。日本与美国的持证趋势同样走弱:日本20多岁持证人数较2014年底减少近百万;美国16岁持证率从上世纪90年代约50%降至约25%。 成本压力是主要变量。美国新车平均成交价在2025年5月达到48,699美元,近五分之一的新车买家月供超过1,000美元。持证与使用门槛也在抬升:以德国为例,获取B证通常需要支付2,500—3,500欧元,个别情形更高。叠加城市停车、保险、保养等长期支出,以及学生贷款的还款压力,年轻家庭的“有车成本”被进一步推高。 在“高价+高门槛”的挤压下,按次用车与共享平台加速渗透。韩国SoCar会员规模已超过1,000万;美国点对点平台Turo在2024年底拥有约350万活跃用户、14万车主与34万活跃车辆;日本市场运营商逾30家、共享车辆超过6.5万辆,Times Car车队规模超过5万辆。欧洲市场呈现差异化布局:Share Now、Free2move、Bolt Drive、Getmancar等在各自区域建立供给优势。多家机构预计,全球汽车共享市场2024年约89亿欧元,到2033年有望增至约244亿欧元,年复合增速维持两位数。 共享用车的用户结构也在“破圈”。韩国平台数据显示,40—50岁中年用户占比上升,青睐舒适度更高的车型、更长的租用周期与“轨交枢纽即取即还”等场景化服务。与此同时,围绕跨境购买等特定需求的细分平台出现并引发讨论,显示共享模式的边界仍在拓展。 对整车厂与渠道而言,这一结构性变化意味着入门级与“第二辆车”需求将更多由共享与订阅承接,靠近城际铁路与郊野休闲地的取还车网点成为新增量入口。 With prices and access barriers rising, young consumers are shifting from owning to accessing cars. In H1 2025, Americans aged 18–34 accounted for less than 10% of new-car purchases, while buyers 55+ approached 50% and have led for eight consecutive quarters. South Korea’s data show people

生态学

UK Car Output Hits 73-Year Low: Supply Shock Meets Policy Uncertainty

英国汽车产量触及73年“新低”:供应链受挫、政策不确定性加剧 10月24日,英国汽车制造商和贸易商协会公布,2025年9月英国乘用车产量为51,090辆,同比下降27%;计入商用车后,总产量降幅进一步扩大。今年以来,受全球竞争、制造成本攀升与外需走弱等因素叠加影响,英国汽车制造业持续承压。 捷豹路虎因8月31日发生的网络攻击,在英国的三座工厂9月基本停线,影响约3.3万名员工,并对零部件与物流环节产生显著外溢效应。经济损失估算约19亿英镑,涉及企业逾5000家。10月起捷豹路虎已分阶段复产,但产能爬坡与供应链修复仍在推进中。 商用车领域收缩幅度更大。9月商用车产量降至3,229辆,受年内Stellantis关闭卢顿轻型商用车工厂等因素影响,同时叠加制造成本上行、零排放政策调整与企业战略重配,阶段性产能受到压制。 外部市场亦构成约束。英国整车高度依赖出口,2024年对美出口额约90亿英镑(约占总额27%)。4月起对美加征关税曾导致部分企业暂停发运;自6月30日起,每年首10万辆英产汽车适用10%配额关税,相关压力有所缓解,但欧盟需求偏弱与监管趋严仍抑制订单与产能利用率。脱欧后的制度与成本摩擦延续,早前福特、本田相继关闭在英工厂亦表明结构性压力的累积。 税制变动同样增加不确定性。秋季预算案带来高收入群体税负收紧与非居民规则调整,影响部分高端消费;若员工购车计划(ECOS)被归类为应税“实物福利”,将削弱行业员工购车可负担性,并可能对销量、产量与就业产生连锁影响。 在下行环境中,电动化依然体现相对韧性。纯电与插混注册量延续增长,受最高3,750英镑购车补贴及充电基础设施投入支撑。中国品牌市场份额升至低双位数区间,其中名爵保持领先,奇瑞与比亚迪增速较快。短期内的修复将主要取决于捷豹路虎复产节奏与关键供应环节恢复;中期内,对美配额安排与购车激励有望托底需求;长期竞争力的重塑仍依赖于税制、能源与用工成本以及规则衔接等结构性问题的改善,以支撑英国在2030年前重返全球前15大汽车制造国的目标。 On 24 October, SMMT reported that UK passenger-car output fell 27% year-on-year to 51,090 units in September; including commercial vehicles, the overall decline was steeper. Throughout 2025, UK automotive capacity has remained under pressure from intensified global competition, rising manufacturing costs, and softer external demand. The cyberattack that

生态学

新能源汽车的高维修成本困境:如何打破高成本维修 “堡垒”?

新能源车“天价维修”困境:如何破解高昂维修费用的“围城”? 随着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的普及,越来越多消费者在享受绿色出行便利的同时,面临着高昂的售后维修费用。2022年,极星2车主经历了令人咋舌的维修费用:事故后的电池组更换报价高达54万元,这一费用不仅超过了车辆的官方指导价,还让消费者直呼“修比买贵”。类似的“天价维修”现象并不罕见,越来越多的车主在遇到小故障时,维修费用往往远超预期。 许多消费者最初选择购买新能源汽车时,主要看中了其较低的使用成本。但当车辆出现故障时,原本“省钱”的优势往往被“天价维修”所取代。特别是一些车辆的核心部件,如动力电池,其维修费用往往接近整车价格的一半。以电池为例,电池包的更换费用已成为许多车主难以承受的负担,令许多人陷入“买得起车,修不起车”的困境。 维修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是4S店普遍实行“只换不修”的措施,使得维修费用飞涨。即便是简单的小故障,车主往往也无法选择修复,而只能更换整件部件。而第三方修理厂面临着技术、法律等多重障碍,无法提供有效的替代方案,导致车主陷入维修选择的困境。 尽管新能源车后市场庞大,预计到2025年,新能源车售后维保市场规模将达到3000亿元,但目前市场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维修厂面临着技术和法律的双重挑战。为了打破这一困局,行业内部正在进行积极探索,电池厂商和第三方平台开始尝试通过授权合作、技术支持等方式进入售后维保领域,但要真正解决“修不起”的问题,还需要车企开放维修权限,打破售后垄断。 目前,行业内已经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电池厂商如宁德时代推出的CTP返修服务已经大幅降低了电池更换成本,为车主提供了一个更为经济的选择。同时,越来越多的第三方平台开始与车企和电池企业达成战略合作,通过授权维修模式提供技术支持和原厂备件,从而弥补了技术壁垒和法律风险的不足。 可以预见,随着更多创新解决方案的落地,新能源车的售后维修市场将逐渐迎来更加公平和透明的发展环境,车主将能够享受到更加便捷和可负担的维修服务。 As new energy vehicles (NEVs) become more popular in the global market, many consumers who enjoy the convenience of green transportation are facing high after-sales repair costs. In 2022, a Polestar 2 owner experienced a shocking repair bill: the battery replacement cost after an accident was quoted at

生态学

比利时汽车市场陷入困境,名爵和比亚迪跻身前 20 强

比利时车市持续低迷,名爵与比亚迪突破前二十 2025年10月,比利时汽车市场延续了连续19个月的下滑趋势,同比下降6.8%,销售量为33,955辆。1-10月的累计销量为357,823辆,同比下降8.9%。虽然整体市场仍在疲软,消费者需求有所下降,但一些品牌依然在挑战中取得了显著增长。 根据最新的品牌销量数据,宝马以3360辆销量夺回榜首,市占率为9.9%。大众紧随其后,销量为2874辆,占有8.5%的市场份额。奔驰、达西亚和标致排名第三至第五。值得注意的是,在前十名品牌中,达西亚是唯一实现同比增长的品牌,增幅达到14.9%。此外,名爵和比亚迪作为高增长品牌,在市场表现上有着突出的进展。名爵以 825辆的销量,排名前二十,并实现了506.6%的同比增长;比亚迪则以457辆销量和67.4%的增长,表现不凡。 比利时电动汽车市场的表现也不容忽视,纯电动汽车市场份额已达到36.4%。这一趋势反映出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需求稳步增长,同时也体现出了国际品牌在该领域的快速发展。 总的来说,尽管比利时车市整体呈现下行趋势,但一些品牌依然在市场中找到了机会,尤其是在电动车和特定品牌的推动下,市场格局可能会逐步发生变化。 2025 年 10 月,比利时汽车市场延续了 19 个月的下滑态势,销量同比下降 6.2025 年 10 月,比利时汽车市场继续 19 个月的下滑趋势,销量下降 6.8%,降至 33,955 辆。1-10月的累计销量为357823辆,同比下降8.9%。虽然整体市场继续表现出疲软迹象,但一些品牌还是实现了

生态学

氢燃料电池汽车:汽车制造商日益退缩

氢燃料电池车:汽车巨头的 “撤退 ”潮 近期,全球多家汽车巨头宣布暂停或搁置氢燃料电池技术的研发,标志着这一领域商业化进程的严重滞后。通用汽车是第三家宣布停止氢燃料电池研发项目的跨国车企,紧随雷诺和Stellantis之后。通用汽车表示,经过深度评估后,决定将研发重点转向更具可行性的锂电池、电动汽车和充电技术领域。该公司指出,氢燃料电池车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尚未展现出足够的吸引力。然而,通用并未完全放弃氢能技术。其与本田的合资企业仍将继续运作,专注于氢燃料电池在数据中心和发电领域的应用,而非继续推进氢燃料电池车的研发。通用的这一转变,突显了氢燃料电池技术面临的多重挑战,包括基础设施缺乏、高昂的研发成本和市场对该技术的接受度有限等问题。Automotive的5500万美元合作项目。原计划在美国底特律的工厂生产氢燃料电池,作为通用首个独立燃料电池生产基地,项目暂停也导致了144个工作岗位的流失。除了通用,Stellantis和雷诺也宣布搁置氢燃料电池的研发项目。Stellantis明确表示,由于中期内氢燃料电池车的市场前景不明朗,将不再推出新一代氢燃料动力商用车,并暂停在法国和波兰的相关生产计划。同样,雷诺与普拉格能源合资的Hyvia项目也因订单不足和高昂成本于今年2月宣布进入清算程序。尽管如此,仍有车企坚定不移地走在氢能的道路上。丰田、现代和宝马等公司继续大力投资氢燃料电池技术,并扩展其应用领域。包括通用汽车(GM)在内的几大汽车制造商包括通用汽车公司(GM)在内的几家主要汽车制造商最近宣布停止或推迟氢燃料电池开发项目,凸显出该技术在商业化方面进展缓慢。继雷诺和 Stellantis 之后,通用汽车已成为第三家暂停氢燃料电池研发的汽车制造商。该公司表示,在

滚动至顶部